找到相关内容400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蒙山大佛的身前背后

    水平下,开凿这样一座气势恢弘的摩崖石刻佛像,应该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。据传,明初永乐皇帝朱棣在“靖难之役”后,曾派人在紫金山上凿制了一块史无前例的巨形石碑,准备将其立于孝陵,以彰表其父皇朱元璋的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021868699.html
  • 华藏世界义幽玄 不退菩萨为伴侣

    莲社的前辈们,做了这样细致而复杂的工作,使我在这里能轻而易举地学到古代大德对于《华严经》的解析。此外,这次法会中跟著大家唱诵,我对华严字母的唱诵也产生了深厚兴趣,它的曲调是那样的悠扬动听、令人心神清宁。...

    李海峰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294269187.html
  • 僧青年的时代使命 ——实事求是,真修实干

    极大丰富,网络、媒体、交通、通讯的高度发达,使我们的参学变得轻而易举,弘法有了更广阔的空间,在这个快捷、便利的时代,我们似乎以最低的成本,利益着更多的众生,佛教的确进入了从没有过的快速发展时期,然而,...

    宏 海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52770290.html
  • 佛道二教对魏晋南北朝史学的影响

    为现实服务的意识,佛道“势盛”之时,表现得尤为强烈。  同时,佛教东传,开阔了中国史家的民族观和世界观。佛教作为外来宗教在中国能够立足不是轻而易举的,从传入之初便受到怀有浓厚华夏中心主义的中国士大夫的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182670719.html
  • 如何利用痛苦

    首先,我们应该放弃不愿接受痛苦的心念。否则,在面对痛苦之际,心中就自然产生烦恼,导致承受力变得脆弱,因此,逃避痛苦是消极的,我们应该对这一点引起足够的重视。 痛苦本身,不一定都是有害的,它可以转化成力量。如果我们正确地利用这种力量,就能够使恶缘变化为顺缘。一般来说,无论做什么事情,不会一帆风顺、轻而易举的。都要付出一定的代价,既然违缘不可避免,在面临挫折时,不要使自己的精神崩溃,应该鼓起...

    佚名

    |论坛精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45875711.html
  • 劝发菩提心文讲记(12)

    轻而易举便可圆满一切普贤行愿的殊胜方便,即是发愿往生极乐世界。其原因为:依靠佛陀的愿力和智慧力,仅以信心希求心便能往生极乐世界,往生后无勤而获得信力等胜妙功德,不会退转,将圆满一切普贤行。佛彻见此理后,在《...

    省庵大师[著] 益西彭措堪布[讲授]

    菩提心|省庵大师|发心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9/06/10005281578.html
  • “假和尚”事件所引发的省思

    并非轻而易举的事;而且是必须付出代价的。前思后想,还是加强本身的教育工作要紧。与其不实际的要求法律权力,不如实际点发挥佛陀教育的力量。   思路问题   假和尚事件根源在于佛教戒律的问题。其他文节,...

    洪祖丰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6140382771.html
  • 试论悟的本质和特点

    方式为基础的方法训练,理性认识逐渐占据了支配地位,悟性思维的机制越来越受到限制和压抑。尽管人之心与天地万物之心是相通的,但人并不能轻而易举地认识自然社会和万物,其原因盖出于此。   为了寻求心与理性...

    张欣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5373385052.html
  • 造桥铺路结善缘

    活动要不辞跋山涉水之苦,日积月累,才能有所成效。而募化十方,出入侯门大户,达到随缘助乐的目的,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。这项工作只有僧人最适合。因此,即使是地方官或绅士们倡议建桥,也往往要委托当地寺院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06391485694.html
  • 李叔同的美学思想

    下,艺术家会获得非凡的创造性想象,从而使艺术创造的构思轻而易举地完成。李叔同在同学生刘质平有次说话时,就提出了富有启示性的灵感问题。李叔同指出:“为写对而写对,对字常难写好,有兴时而写对,那作者的精神...

    刘宗德

    |五明研究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10/08445892210.html